广东省数字政务协会
首页 >行业资讯 >以政务公开推动营商环境改善
  • 以政务公开推动营商环境改善
  • 2019年01月16日 16:36 发布人:

     政务更加公开透明,市场规则才能更加公平有效,营商环境也才能更加法治化、规范化。

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:“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,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,发展更多优质企业。”政务公开是规范权力运行、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的内在要求,也是优化营商环境、密切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有效途径。

  当前,我国政务公开存在上下温差、认知偏差、能力级差、内容质差等问题。从中央到地方,政务公开工作热度一定程度上呈现递减态势,一些地方甚至存在“说起来重要、做起来次要、忙起来不要”的现象,这是“上下温差”。有的地方不能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、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利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政务公开的重大意义,存在敷衍了事、被动应付的情形,这是“认知偏差”。受资源、技术、人才等软硬条件影响,政务公开工作能力水平也一定程度存在层级落差,越往基层,能力落差就越显著,主动谋划、科学研判、细化落实的能力相对不足,这是“能力级差”。从具体内容看,省级以下政务公开工作不同程度存在形式化、表面化问题,精细化程度不够,群众参与程度较低,这是“内容质差”。这些问题的存在,都对我国建立良好的市场规则与营商环境造成了障碍。

  在新时代深入推动政务公开创新,需要正视上面所说的问题,找准关键问题所在,从互动式公开、全过程公开、集成化公开、服务式公开等四个方面提高政务公开的实施力度:

  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基础,推动政务公开从单方面公开向互动式公开转变。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政务公开的重大意义,加快转变思想观念,大力破除“官本位”意识,着重从政民互动的角度提升工作能力,采取有力措施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供需平衡。首先,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制度。在完善法定信息保密工作机制的前提下,提升对依申请公开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能力,积极主动作为,真正做到“公开为常态、不公开为例外”。其次,要进一步完善政策解读机制。特别是地方政府应接地气、求实效,以增强群众体验感、获得感为目标,创新使用图片、图表、视频、问答等方式,进行群众喜闻乐见、容易理解的政策解读。最后,要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事件和问题,进一步提升政务舆情收集、研判、处置、回应工作质量,及时主动发声互动,引导群众成为正能量的积极传播者、负能量的坚决抵制者。

  以结果公开为导引,推动政务公开从终点式公开向全过程公开转变。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公开理念,树立全过程公开意识,把政务公开链条不断向前端扩展,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全过程、全链条、全网络机制,让人民群众对政府活动有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。一方面,要把政务公开创新与放管服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。地方政府应发挥好贴近基层、贴近群众的优势,在推进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的过程中,积极主动完善落实权力清单、责任清单、审批事项清单和市场负面清单制度,优化政府服务事项目录和服务指南,及时进行线上线下公开,方便群众办事。另一方面,要着力提升政务全过程公开意识、能力和质量,建立健全决策预公开、专家咨询、民意征集等制度,完善重大政务活动和项目进度通报公告制度,健全公共政策评估及其公告制度等。

  以电子政务为依托,推动政务公开从分散化公开向集成化公开转变。各级政府要主动打破各种“数据壁垒”和“数字鸿沟”,着力提升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,大力破除政务数据整合的体制机制障碍,推动政务公开集约化、集成化发展,通过数据标准化、共享化缩小各级工作能力落差。首先,要加强各级各部门门户网站和数据库的互联互通,在推动数据标准化、接入标准化的基础上,除法定保密信息外,推动政府数据实现全面互联互通。其次,要加强各级各部门门户网站栏目建设和功能建设,开发集信息发布、重点专题、政务数据、政务服务、在线访谈、网上民声、网上调查、意见征集等栏目为一体的网上互动交流平台,推动各级各部门线上线下数据协同。最后,要加强对政务数据的深度开发,特别是积极与数据处理企业开展深度合作,精细挖掘政务数据的内在价值,以政务数据集成满足政务活动和群众生产生活对深度数据的需求。

  以重点领域和政务服务为抓手,推动政务公开从知情式公开向服务式公开转变。地方政府要着力克服信息管控理念,着力提升信息数据服务意识、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,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的政务信息服务中获得更多收益。比如,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,特别是民生领域的信息公开制度,加大涉及扶贫开发、社会救助、就业创业、棚户区改造、农村危房改造、保障性住房、环境保护、教育、卫生、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力度,及时、全面、高质量发布相关信息,让各种数据造假、暗箱操作、贪污腐败、有损公义的行为无所遁形,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。同时,也需进一步做好政府服务信息公开,通过优化政务服务网上平台,提升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建设质量水平,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、优质、高效、可视、可追踪的政务服务。(源自:大众日报)